华罗庚出生于1910年,那时很多家庭填饱肚子都是一种奢求,更别提追求知识教育了。华罗庚家的情况也一样,家中只靠一个杂货铺维持生计,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但是华罗庚从小就热爱学习,特别爱思考问题,而且做什么都很认真。父亲不想让他白白浪费这个天赋,于是决心送他读书,接受最好的教育。
华罗庚也并没有辜负父亲,步入学校的他,学习非常刻苦。小学毕业后,他考进了当地的初中,数学老师王维克从作业涂改处发现了他解题的多思路特点,并有意识加以培养。
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他完成初中学业后,家里已经拿不出学费供他继续上学。无奈之下,他只能辍学回到老家,但是他是一个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人,不能去学校,那就自己在家学习。这个看起来异常艰巨的任务,在他的身上实现了。
经过五年的时间,华罗庚全部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但是即便他已经如此努力,命运却还是没有眷顾于他。1929年,华罗庚感染了重病,痊愈之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造成左腿残疾,需要依靠拐杖才能走路。他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这种费力的步履,却被华罗庚幽默地称作“圆与切线的运动”。
贫病没有消磨华罗庚钻研数学的热情,随着不断深入钻研,他的数学水平不断精进。有一天,华罗庚发现了著名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一处破绽,并以此发表论文。这篇论文轰动了数学界,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杨武之(杨振宁之父)首先看到这篇文章,并将文章推荐给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熊庆来当时就认为:华罗庚他日将为异军突起之科学明星。在熊庆来的帮助下华罗庚被安排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助理员。
1933年,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年成为讲师,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首席教授哈代鼓励他申请博士学位,华罗庚却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两年时间,华罗庚写了20篇论文,他提出的“华氏定理”还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赞许他为“剑桥的光荣”。
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有3个人,研究多复变函数的华罗庚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科学杂志《世界科学》1985年发表《华罗庚形成中国的数学》一文称,“华罗庚一直没有得过任何学位,然而成了数学界的大人物,他写了9本书,并在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150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