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和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支持及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这一个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自由;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发展出主动性。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支持他,反而因他做出的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许会秘密地做。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在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会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害怕犯错;
感到无助及内疚;
只懂得安慰别人;
回避风险;
隐瞒错误。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不断地去讨好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