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正文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作者:时间:2021-05-15点击数:

目前,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弄潮儿”,网络普及率和使用熟练程度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网络依赖度。但是,网络不仅具有技术属性,还具有价值属性,日益成为思想交锋和文化碰撞的精神家园。但是,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更多地把自己看成是网络游客,却缺乏对网络道德、网络责任、网络伦理的全面认知,导致他们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轻视或漠视,在转帖、跟帖、发布自媒体消息等过程中,引发网络侵权、网络谣言、网络围观等问题的发生。 进入“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未如西方所说的已经终结,借助网络传媒进行的价值观隐性和显性争斗日益深化,传播主体和网络的接入方式,都呈现出隐性化的态势,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隐形化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络,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网络用户数最多的互联网大国。但是从技术垄断的角度看,中国的态势并不容乐观。纵观世界互联网的超级服务器都架设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除了技术垄断外,英语在全球的广泛应用,也与互联网的传播霸权相结合起来,互联网空间上的新闻、短视频、评论大多以英语进行传播,其受众之广、传播之快、覆盖之巨,以网络社会思潮以及社会舆情为载体,对大学生群体形成了信息浪潮的冲击,也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造成了冲击。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网络舆情不同于一般的网络事件,往往具有较强的突发性、群体性和社会影响力。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网络舆论的发酵和形成中,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加之网络把关机制尚不健全、一部分大学生政治判断力相对有限,在网络水军和西方反华势力的倒灌下,无序非理性地参与网络舆情表达,无形中影响到网络生态和舆情走向,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其网络素养密不可分。网络素养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选择与接收素养,二是信息的解析与再传播素养。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教育主体和大学生群体入手,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教育主体在接收信息时需要具备批判意识与提防意识,担当好信息的把关人和解读者的角色。其次,大学生群体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批判能力和解析能力,在信息生产与传播中,强化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使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实效,实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