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院校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 正文

 

对“主导主体说”的质疑与辨析2

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点击数:

2.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转换的过程
持这一论点的学者,质疑的焦点集中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不能静止、片面地看待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他们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应该将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化。张启航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轮流主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所以他们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极其复杂的。1)教师作为主体,当把学生当作他的认识或改造的对象时,学生就相应地变成了客体。如教师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时,都需要把学生当成客体去认识;2)学生作为主体,当把教师当作他的认识对象时,教师就相应地变成了客体。”
也有人将教学的师生角色转换过程分成3个阶段:课前关系的表达式:教师(主体)一学生一教材、客观世界、自我(客体)。其中,教师一教材是最基本的关系,其他两对主客体关系均服务和服从于这一关系。学生处于中介的位置。
课中关系的表达式:学生(主体)一教材一教师(客体)。在师生活动系统中,两种主客体并非凝固不变、并行不悖,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转化。
课后关系的表达式:学生(主体)一教师一教材、客观世界、学生自我(客体)。
不错,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转换的过程,但师生之间彼此的地位既不是主客体之间的转换,也不是“轮流主客体”。
质疑者机械地把辨证统一的教学过程人为地割裂为两个活动:“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他们把师生关系放在这两个活动中分别考察,认为两者的主体作用是各行其是。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从表象上来看,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掌握着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掌握着学的主动权,占据第一位,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变成了第二位。显然,他们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将教学活动视为一个整体,而是将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教学活动割裂为两种活动,他们的思路是沿着“教”与“学”两条线展开的,其结果是完整的教学活动不复存在,只剩下“教”与“学”两种不同的活动。其实不然,教学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活动,不能人为地将其截然割裂为两个活动。无论是“教”的方面,还是“学”的方面,在教学活动中都不是独立发生而是相互依存的,教师始终都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始终都是教学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应主动、积极地参与认识的建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如果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有意义的学习是永远也不会发生的。
有些质疑者把师生关系放在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来考察,认为在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是认识的主体,教材和学生是教师认识的客体;在教学双向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在施教活动结束后,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这一认识忽略了师生同生共长、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教学双向活动的过程中,虽然存在施教和学习两种活动,但它们并非各自孤立,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渗入、结合并进的,统一于总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实质是在教师组织领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的一种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过程。
 

Copyright 202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ETVLCTOR伟德(bv1946·源自英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2145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