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可谓家喻户晓,英语表达为“American Dream”,在众多文学书籍和影视剧集中出现的频率很高。“American dream”一词最早是由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他的著作《美国史诗》中提到的。他指出:“美国梦是‘梦想的土地,每个人都会有更好,更富有和更充实的生活,并且那些有能力或成就的人总是充满机会’。”最初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信念,后来演变成美国人心中的一种理想。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在“美国梦”信条的广泛影响下,人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机会均等的,只要能够坚韧不拔,刻苦努力就能够从下层阶级步入上流社会。
美国建国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富兰克林的《自传》。富兰克林出身卑微,然而非常勤奋,不断努力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品性,凭着自己孜孜不倦的付出克服了层层障碍,从一个普通人跻身于美国政界领导层,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他的作品和经历代表了美国殖民地文化。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大力弘扬了殖民时期美国人奋发图强,依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自立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全面描绘了在建国初期美国人是如何靠着自己的双手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过程。
在国内战争之后,美国凭借着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大提升,十九世纪末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这段时间里,随着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很多穷苦的移民靠着自己辛苦的劳动获得了丰厚报酬,并成为美国上层阶级一员。霍雷肖·阿尔杰的小说《穷小子狄克》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主人公通过自身奋斗让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机。除此之外,霍雷肖·阿尔杰还写了很多类似故事模式的小说,其作品也成了美国青少年励志的精神食粮。
作为美国文学一个曾经重要的主题,“美国梦”情结与美国文学始终无法割舍。文学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美国文学从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虽然有很多作品在诉说着“美国梦”的幻灭,如《嘉莉妹妹》、《了不起的盖茨比》、《马丁·伊登》,但美国人的这一情结始终没有完全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