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tetanus)是由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并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全身肌肉强制性痉挛为特点。破伤风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重症患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和新生儿,在没有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极高。
传播途径
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通常由广泛存在于泥土中的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所致。
传染性
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是疫苗可预防的具有感染性而无传染性的疾病。
潜伏期
破伤风潜伏期为3~21天,多发生于8天以内。新生儿破伤风多数为7~14天,平均7天,也可短于24小时;因伤口特征、范围和部位不同,有时可至数月。
易感人群
各年龄人群均可患破伤风。
l致病机理
在皮肤创伤时,破伤风杆菌芽孢侵入局部伤口,若存在需氧菌合并感染、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有坏死组织及异物存留等情况,形成局部厌氧环境,芽孢可转变为破伤风杆菌并产生破伤风毒素,通过血液和淋巴液扩散至全身,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外周末梢运动神经节、脊髓、大脑和交感神经系统,破坏神经的正常抑制性调节功能,导致典型症状的出现。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成人患者具有外伤史,伤口多先有或合并感染,一般伤口较深,常有异物或坏死组织残留。患者首先有乏力、头晕、头痛、咀嚼肌紧张、烦躁不安及打呵欠等前期症状,紧接着出现典型的肌肉强烈收缩,依次出现咀嚼肌、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以及肋间肌强直。患者常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张反弓”等特异性表现。强烈的全身肌群痉挛和抽搐有时可导致肌断裂甚至骨折,也可能导致尿潴留、吞咽困难无法进食、呼吸困难甚至衰竭等,危及生命。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轻型,中型,严重型和非常严重型。
患有破伤风的新生儿出生正常,但出生后3-28天不能吸吮,当发生严重肌肉收缩和痉挛时,新生儿则停止进食,身体强直,严重时可致死亡。
外伤后破伤风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接种破伤风疫苗、彻底处理伤口、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及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