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又称为志贺菌病,这是一种由于肠道系统组织感染志贺菌属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部分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会破坏结肠、直肠、肾小球微血管中的内皮细胞,而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继发性病症。
病因细菌感染是引起细菌性痢疾主要原因,这些感染性细菌包括志贺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其中以志贺氏菌最为常见。肠道感染以上类型细菌,不仅会造成其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继而引起腹疼、腹泻、发热等典型临床表现。其产生毒素可以会对肠壁内毛细血管形成破坏作用,并对代谢、神经等其他系统造成继发性损伤。好发人群任何年龄的人群均可发生,以下类型人群具有高发性特征: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等免疫系统功能发育不全者;生活状况不佳会增加发病风险,例如疲劳、营养不足、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等;青壮年也是细菌性痢疾的高发人群。典型症状
下腹疼痛
肠道感染病原体后,肠道表层黏膜细胞出于免疫保护机制,会引起肠道蠕动亢进,并对局部交感神经丛产生刺激性作用,继而引起下腹区域,特别是下腹或左下腹出现持续性疼痛的症状表现。腹泻不止细菌性痢疾患者病发期间,会伴随有持续性腹泻的情况发生,按照每天排便频率,从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大多数患者还常会出现有肠鸣音亢进以及里急后重的现象。恶心、呕吐空肠、十二指肠等内容物会随着肠道平滑肌痉挛作用,会反流至胃部、食管等上消化道系统,并对局部黏膜产生反渗透性作用后,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等情况。粪便形态异常患病后由于肠道系统组织无法正常转化、吸收体内大部分水分、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上物质会被加速进入排泄系统,以排泄物的形式排出。随着病程发展,粪便还可能会携带有血液、脓液等物质。治疗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是针对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可以选用抗菌素药剂,消除患者体内致病菌,控制炎症进一步蔓延扩散。再有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病症表现,配合抗胆碱能、非甾体类抗炎药、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药剂等其他类型药物进行改善性治疗。另外食物疗法、预防治疗等方式,也能起到改善炎症表现,加速病情恢复等效果。预防措施食用经过高温烹煮后的熟食,不要食用未完全熟透的生食。避免食用在不卫生的情况下烹制的食物或饮品。使用未受污染的水源清洗和烹饪食物,洗手和刷牙。用餐前、上厕所后需要及时清洁手部,降低致病菌进入体内的可能性。